英商德記洋行(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)介紹 資訊
#特色街區
有著台灣第一街稱號的安平老街,是300多年前荷蘭人在安平建立的第一條街道,早期街道的設計都僅供人與推車通行,因此街廓並不是很寬。許多遊客來到安平也都必然進到這條古老的街道,擁擠熱鬧的人潮是安平老街的常態,似乎不這樣也不像安平老街,街上各式老店林立,不管是國內外遊客總在老街上穿梭尋寶,偶而抬頭看看街道上的老屋還能發現幾尊安座在屋頂的風獅爺,或是在門楣上的劍獅,也是走逛安平老街的樂趣。老街上還有許多條穿梭安平各處的小徑,每穿過一條小徑都有不同的風景,有茉莉巷,有胭脂巷等等,區域內也保留許多老式聚落,走在靜謐的巷弄裡面有如時光倒流一般,錯綜複雜的小巷也頗有探險的感覺,來到安平老街如果沒有走進巷弄的話就真的太可惜了。
#地標景點、購物娛樂
臺灣唯一設有神社的百貨公司。當時五層樓的林百貨是台南最高的建築物,所以又被稱為「五層樓仔」不過在極盡繁華過後,是一段漫長的封閉時期,現在以「文創百貨」的型態,結合文創與百貨,再次成為台南的著名景點。
#歷史文物、特色建築
荷蘭人於西元1624年,在安平建造了台灣第一座城堡「熱蘭遮城」,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,其後持續修建,增加規模,這座城堡曾是荷蘭人統治的中樞,更是對外貿易的總樞紐。 明永曆16年,鄭成功驅走荷蘭人,將此地改名為安平,改台灣為平安鎮,赤崁為承天府,熱蘭遮城為鄭氏居所,故熱蘭遮城也稱為「王城」或「臺灣城」,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城池,從此開始台灣城名出現。清康熙年間,台灣納入版圖,政治中心移至府城內,台灣城逐漸喪失軍事價值。 原本的建築格局分為方形內城與長方形外城,沈葆楨建造億載金城亦曾破台灣城壁以其磚興建。日治時期,內城荷式建築全毀,幾經屢次修建成為今日的紀念館,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,並成為一級古蹟和觀光勝地,目前紀念館邊殘存七十多公尺長的外城南牆殘壁依然屹立,老榕攀爬,紅磚班駁,是300餘年來僅存的歷史遺跡,訴說著曾經過往的滄桑。
#地標景點
兩旁的紅樹林向中央生長齊聚,交織出茂密的半圓綠頂,一層一層的向前方疊出深邃的廊道,不知盡頭而顯得神秘,四草綠隧也因此有了小亞馬遜之稱。國內外遊客紛至沓來,長長的等候為得是乘上通往這座仙境的管筏,隨著波紋緩緩前行,微風掠過輕撫臉頰,承載陽光溫暖的重量,穿梭在這座城市秘境裡。
金門
建於西元1952年,是一幢仿古宮殿式三層樓建築,為了表彰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而建,也傳達「固若金湯,雄鎮海門」的戰地精神,成為金門征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標〪由於曾經被採用為中華民國郵票圖案而馳名國際,成為外賓訪金門的第一站。一樓設有簡報室,放映金門多媒體簡介,可以讓來訪者對金門有個概括的認識。
金門
翟山坑道由人工穿鑿,工程雄偉媲美擎天廳;坑道外海浪澎湃,潮聲勢壯。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,坑道全長101公尺,寬約6公尺,高約3.5公尺;水道呈A字形,全長357公尺,寬約11.5公尺,高約8公尺。民國50年(西元1961年)為為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,耗時5年完成,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,並有停靠碼頭。
金門
縣定古蹟之一〪所在地原為「叢青軒」,相傳是明萬曆辛丑年(西元1601)進士許獬讀書的地方,康熙年間,總兵陳龍考量舊金門城經歷明末多次兵禍,而后浦人丁興旺,於是將總兵署遷建於此,多次改建後成為現在規模,1915年金門設縣,總兵署仍為最高行政中心,歷經金門縣公署、金門縣政府、行政公署、金門防衛部..等。
金門
邱良功母節孝坊位於金門縣,是臺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為完整壯觀的一座。節孝坊建於西元1812年,旌表任浙江總督的金門人邱良功守節28年的寡母,茹苦含辛,教子成龍的感人事蹟。牌坊以高級的花崗石與青斗石建造,細膩的雕刻記錄著邱良功功成名就返鄉的情節,還有名人題刻的對聯,雕工精細,堪稱藝術傑作。
金門
獅山砲陣地位在山后民俗文化村後面的獅山,是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,又名為震東坑道,取「威震金東」的意涵。坑道於2011年轉化觀光使用,開放參觀戰備室、庫房、砲彈室、砲堡,牆面上刻有精神喊話與軍訓標語,保存了完整的陣地設施,尤其是823砲戰期間立下戰功的8吋榴砲。